

【专访】普米斯曾竣玮博士|双抗破局: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商图药讯
- 发布时间:2022-05-2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上月,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普米斯”)受邀出席2022年第113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并公布其自主研发的6款抗体新药的临床前研究成果,包括4款多特异性抗体:PM1022(PD-L1 / TIGIT)、PM1009(TIGIT / PVRIG)、PM4008(CEACAM5 / 6xCD3)、PM1032(CLDN18.2 / 4-1BB),以及2款单克隆抗体:PM1038(CD39)、PM1015(CD73)。
本次7月14-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 BPC 2022 创新抗体药专题论坛组委,有幸率先邀请到普米斯生物技术联合创始人曾竣玮博士进行专访,也敬请期待曾竣玮博士在大会现场针对话题《基于抗4-1BB纳米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开发带来的精彩分享!
嘉宾介绍:负责新药生物学。英国牛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博士后。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作为中科院与国际制药公司合作研究课题的核心科学家,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任信达生物新药研究部总监,负责肿瘤免疫治疗类抗体新药的功能生物学研究工作。期间作为项目副负责人,全程参与并领导抗肿瘤抗体药物PD-1抗体——信迪利单抗从药物发现、细胞株开发至临床试验申报全过程。曾竣玮博士还领导了OX40、CD47和LAG-3等多个治疗性抗体的发现和开发。
【专访内容摘要】
BPC组委: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双/多抗已成为抗体领域的新兴之秀,备受行业关注,首先想请您从您的角度谈谈在创新双/多抗药物研发过程中行业目前的瓶颈及差异化突破方向有哪些?
曾竣玮博士:目前在业界有非常多的成熟的双特异性及多特异性抗体技术,我不认为在抗体设计方面有什么瓶颈,但是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靶点组合,用什么样的双抗结构以达到1+1>2的目的,是目前双抗开发的难点。现在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除了基于抗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血液肿瘤治疗以外,还没有真正成功的双抗药物。目前大家做的很多还是已经在临床上验证过的靶点的组合,比如PD1/PDL1、CTLA4、VEGF等,我们将专注于更新的靶点开发以及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BPC组委:据悉,普米斯拥有独特的抗体研发平台和双功能及多功能抗体构建平台,能够在阻断免疫抑制的同时调控肿瘤微环境,针对新药研发领域竞争激烈的现况,相较于其他抗体研发平台,也请您分享下普米斯平台的差异化优势及团队最新进展?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建立了非常高效的抗体发现、CMC及临床研究平台。同时,我们也拥有自己内部的双抗及多抗技术平台,可以基于靶点的生物学和MOA选择适合的结构进行开发。普米斯的强项在于有效的整合早期生物学、抗体发现及抗体工程,下游的成药性检测及CMC平台,快速高质量推进项目进展。同时,我们能够灵活的使用多个平台,获得最佳的候选分子。
BPC组委:您在肿瘤免疫治疗类抗体新药发现与生物学领域拥有多年丰富经验,也祝贺普米斯团队近期在抗体药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与成果,希望请您简单分享在双/多抗药物发现与研究中的心得与经验,尤其是关于靶点组合,Biology等方面?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在靶点选择方面是非常慎重的,我们会基于生物学原理以及未被满足的临床寻求选择双抗及多抗靶点组合。另外,如果你关注我们的产品管线就会发现,有些其他公司会有和我们类似的产品,但是我们注重同一靶点差异化的开发策略。比如我们的4-1BB平台,我们选择了和靶点CRD4区结合的抗体,在有很好的激活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BPC组委:作为普米斯新药研发掌舵人之一,您领导参与多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发现与开发,也想请您简单分享下接下来普米斯的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布局与开发战略,将如何推进现有的管线?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致力于推进公司内部项目的单药及联合使用进入关键性注册临床。同时,我们也寻求和其他公司的合作,共同推进多个项目进入后期开发阶段。在IO领域,普米斯将专注于1.已有靶点的差异化研发;2.全新靶点的开发;3.基于生物学机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BPC组委:感谢曾博士的解读。曾竣玮博士也将受邀出席7月14-15日于上海举办的第八届 BPC 2022 创新抗体药专题论坛的“创新抗体药物专场”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专访】普米斯曾竣玮博士|双抗破局: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概要描述】 上月,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普米斯”)受邀出席2022年第113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并公布其自主研发的6款抗体新药的临床前研究成果,包括4款多特异性抗体:PM1022(PD-L1 / TIGIT)、PM1009(TIGIT / PVRIG)、PM4008(CEACAM5 / 6xCD3)、PM1032(CLDN18.2 / 4-1BB),以及2款单克隆抗体:PM1038(CD39)、PM1015(CD73)。
本次7月14-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 BPC 2022 创新抗体药专题论坛组委,有幸率先邀请到普米斯生物技术联合创始人曾竣玮博士进行专访,也敬请期待曾竣玮博士在大会现场针对话题《基于抗4-1BB纳米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开发带来的精彩分享!
嘉宾介绍:负责新药生物学。英国牛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博士后。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作为中科院与国际制药公司合作研究课题的核心科学家,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任信达生物新药研究部总监,负责肿瘤免疫治疗类抗体新药的功能生物学研究工作。期间作为项目副负责人,全程参与并领导抗肿瘤抗体药物PD-1抗体——信迪利单抗从药物发现、细胞株开发至临床试验申报全过程。曾竣玮博士还领导了OX40、CD47和LAG-3等多个治疗性抗体的发现和开发。
【专访内容摘要】
BPC组委: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双/多抗已成为抗体领域的新兴之秀,备受行业关注,首先想请您从您的角度谈谈在创新双/多抗药物研发过程中行业目前的瓶颈及差异化突破方向有哪些?
曾竣玮博士:目前在业界有非常多的成熟的双特异性及多特异性抗体技术,我不认为在抗体设计方面有什么瓶颈,但是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靶点组合,用什么样的双抗结构以达到1+1>2的目的,是目前双抗开发的难点。现在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除了基于抗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血液肿瘤治疗以外,还没有真正成功的双抗药物。目前大家做的很多还是已经在临床上验证过的靶点的组合,比如PD1/PDL1、CTLA4、VEGF等,我们将专注于更新的靶点开发以及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BPC组委:据悉,普米斯拥有独特的抗体研发平台和双功能及多功能抗体构建平台,能够在阻断免疫抑制的同时调控肿瘤微环境,针对新药研发领域竞争激烈的现况,相较于其他抗体研发平台,也请您分享下普米斯平台的差异化优势及团队最新进展?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建立了非常高效的抗体发现、CMC及临床研究平台。同时,我们也拥有自己内部的双抗及多抗技术平台,可以基于靶点的生物学和MOA选择适合的结构进行开发。普米斯的强项在于有效的整合早期生物学、抗体发现及抗体工程,下游的成药性检测及CMC平台,快速高质量推进项目进展。同时,我们能够灵活的使用多个平台,获得最佳的候选分子。
BPC组委:您在肿瘤免疫治疗类抗体新药发现与生物学领域拥有多年丰富经验,也祝贺普米斯团队近期在抗体药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与成果,希望请您简单分享在双/多抗药物发现与研究中的心得与经验,尤其是关于靶点组合,Biology等方面?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在靶点选择方面是非常慎重的,我们会基于生物学原理以及未被满足的临床寻求选择双抗及多抗靶点组合。另外,如果你关注我们的产品管线就会发现,有些其他公司会有和我们类似的产品,但是我们注重同一靶点差异化的开发策略。比如我们的4-1BB平台,我们选择了和靶点CRD4区结合的抗体,在有很好的激活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BPC组委:作为普米斯新药研发掌舵人之一,您领导参与多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发现与开发,也想请您简单分享下接下来普米斯的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布局与开发战略,将如何推进现有的管线?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致力于推进公司内部项目的单药及联合使用进入关键性注册临床。同时,我们也寻求和其他公司的合作,共同推进多个项目进入后期开发阶段。在IO领域,普米斯将专注于1.已有靶点的差异化研发;2.全新靶点的开发;3.基于生物学机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BPC组委:感谢曾博士的解读。曾竣玮博士也将受邀出席7月14-15日于上海举办的第八届 BPC 2022 创新抗体药专题论坛的“创新抗体药物专场”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商图药讯
- 发布时间:2022-05-20
- 访问量:0
上月,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普米斯”)受邀出席2022年第113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并公布其自主研发的6款抗体新药的临床前研究成果,包括4款多特异性抗体:PM1022(PD-L1 / TIGIT)、PM1009(TIGIT / PVRIG)、PM4008(CEACAM5 / 6xCD3)、PM1032(CLDN18.2 / 4-1BB),以及2款单克隆抗体:PM1038(CD39)、PM1015(CD73)。
本次7月14-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 BPC 2022 创新抗体药专题论坛组委,有幸率先邀请到普米斯生物技术联合创始人曾竣玮博士进行专访,也敬请期待曾竣玮博士在大会现场针对话题《基于抗4-1BB纳米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开发带来的精彩分享!
嘉宾介绍:负责新药生物学。英国牛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博士后。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作为中科院与国际制药公司合作研究课题的核心科学家,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任信达生物新药研究部总监,负责肿瘤免疫治疗类抗体新药的功能生物学研究工作。期间作为项目副负责人,全程参与并领导抗肿瘤抗体药物PD-1抗体——信迪利单抗从药物发现、细胞株开发至临床试验申报全过程。曾竣玮博士还领导了OX40、CD47和LAG-3等多个治疗性抗体的发现和开发。
【专访内容摘要】
BPC组委: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双/多抗已成为抗体领域的新兴之秀,备受行业关注,首先想请您从您的角度谈谈在创新双/多抗药物研发过程中行业目前的瓶颈及差异化突破方向有哪些?
曾竣玮博士:目前在业界有非常多的成熟的双特异性及多特异性抗体技术,我不认为在抗体设计方面有什么瓶颈,但是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靶点组合,用什么样的双抗结构以达到1+1>2的目的,是目前双抗开发的难点。现在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除了基于抗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血液肿瘤治疗以外,还没有真正成功的双抗药物。目前大家做的很多还是已经在临床上验证过的靶点的组合,比如PD1/PDL1、CTLA4、VEGF等,我们将专注于更新的靶点开发以及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BPC组委:据悉,普米斯拥有独特的抗体研发平台和双功能及多功能抗体构建平台,能够在阻断免疫抑制的同时调控肿瘤微环境,针对新药研发领域竞争激烈的现况,相较于其他抗体研发平台,也请您分享下普米斯平台的差异化优势及团队最新进展?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建立了非常高效的抗体发现、CMC及临床研究平台。同时,我们也拥有自己内部的双抗及多抗技术平台,可以基于靶点的生物学和MOA选择适合的结构进行开发。普米斯的强项在于有效的整合早期生物学、抗体发现及抗体工程,下游的成药性检测及CMC平台,快速高质量推进项目进展。同时,我们能够灵活的使用多个平台,获得最佳的候选分子。
BPC组委:您在肿瘤免疫治疗类抗体新药发现与生物学领域拥有多年丰富经验,也祝贺普米斯团队近期在抗体药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与成果,希望请您简单分享在双/多抗药物发现与研究中的心得与经验,尤其是关于靶点组合,Biology等方面?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在靶点选择方面是非常慎重的,我们会基于生物学原理以及未被满足的临床寻求选择双抗及多抗靶点组合。另外,如果你关注我们的产品管线就会发现,有些其他公司会有和我们类似的产品,但是我们注重同一靶点差异化的开发策略。比如我们的4-1BB平台,我们选择了和靶点CRD4区结合的抗体,在有很好的激活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BPC组委:作为普米斯新药研发掌舵人之一,您领导参与多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发现与开发,也想请您简单分享下接下来普米斯的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布局与开发战略,将如何推进现有的管线?
曾竣玮博士:普米斯致力于推进公司内部项目的单药及联合使用进入关键性注册临床。同时,我们也寻求和其他公司的合作,共同推进多个项目进入后期开发阶段。在IO领域,普米斯将专注于1.已有靶点的差异化研发;2.全新靶点的开发;3.基于生物学机理的创新性靶点组合。
BPC组委:感谢曾博士的解读。曾竣玮博士也将受邀出席7月14-15日于上海举办的第八届 BPC 2022 创新抗体药专题论坛的“创新抗体药物专场”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阅读
- 普米斯在AACR-2023年会公布2款双特异性抗体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3.05.10
- 普米斯PD-L1/VEGF双抗新药(PM8002)治疗多种实体瘤 II期临床疗效显著 2022.12.09
- 普米斯5款创新药研究成果在SITC 2022年会发布 2022.11.16
- 普米斯宣布与翰森制药就共同开发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达成战略合作 2022.11.15
- 默克宣布与普米斯合作,助力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药品申报和审批 2022.11.08
- 普米斯宣布任命包骏博士为首席商务官 2022.10.11